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大熊猫,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他们已经在地球生活800万年了,是自然界的“活化石”。但在古代,这种圆滚滚的萌物居然被叫作猛氏兽、猛豹、白豹、花熊、杜洞尕、角端、食铁兽等30多个无比英勇的名字,虽然很难想象,但确实能看出古人对它的喜爱。
直到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雅安宝兴县得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奇兽标本,取名为“黑白熊”,后寄回欧洲研究。至1900年,大英博物馆检验了这个标本的头骨和四肢骨骸,认为这个动物与其他的熊类不同,属于新的物种,于是改名为“Giant Panda”,翻译过来就是猫熊。后来怎么又变成了熊猫,有一说法称是中外书写方向的差异,外国人从左往右读“猫熊”,咱们就从右往左念“熊猫”。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确切考证,但这样叫起来还真是可爱得要命。
除了拥有猛兽的盛名以及“食铁兽”的传闻外,大熊猫早在古代就被视为一种义兽。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其他动物,于是它就被古人赋予了和解、建立友好关系的象征。
如今,大熊猫是凭借憨态可掬的外表和单纯的性情更是受到全世界的喜爱,成为传播中国的形象文化大使,被誉为中国“国宝”。
形态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m,尾长10~12c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
栖息环境:野生大熊猫是一种喜湿性动物,一般生活在海拔1500~3500m的茂密竹林里,这里气候温凉潮湿,湿度常在80%以上,气温常年低于20°C。土质肥厚,森林茂盛,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的尾巴是白色的哦。刚出生的熊猫,尾巴看上还挺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尾巴慢慢退化了,逐渐变得只有一点点,颜色也从原先的粉红色变成了白色。大熊猫的尾巴通常紧贴着身体,成为腺区、等隐私部位的保护盖。当尾腺、肛周腺和外阴有分泌物排出时,大熊猫可以把尾巴当作刷子,四处标记信息。
大熊猫的黑眼圈有三大作用:1.防护作用:大熊猫天生视力差,黑眼圈能减弱射入眼睛的光线,同时吸收能对眼睛造成伤害的紫外线,避免眼睛受刺激;
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祖先是吃肉的,后来因为环境改变,留存在四川、甘肃一带的大熊猫,其生活地区存在着大量竹子,又由于大熊猫捕获食物十分困难,所以不得不改变食性吃竹子以求生存。现在,大熊猫主要以竹子和竹笋为食,约占食物总量的99%。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偶尔也采食植物,如无芒小麦、玉米、木贼、青茅、多孔蕈、野当归、羌活、幼杉树皮等,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攻击小动物。
大熊猫除了最优化组成季节食谱外,在摄食行为上也采取最优化选择。吃竹笋季节,它们会因地择优。每一个山系的大熊猫都有一种最喜欢吃的竹子,邛崃山系的大熊猫最喜欢的是冷箭竹,冷箭竹较细,大熊猫不食其幼笋,只吃冬季的老笋。秦岭山系大熊猫主要采食巴山木竹,这种竹的笋较粗,大熊猫择食直径12毫米以上的竹笋。在其他山系大熊猫主要择食缺苞箭竹、拐棍竹和玉山竹等,择食直径9毫米以上的竹笋。
大熊猫是一个典型的伞护种。伞护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的生态环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态环境需求,对该物种的保护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
在栖息地当中还有很多大熊猫的伴生生物,像川金丝猴、四川羚牛、小熊猫、雪豹、林麝……保护大熊猫,不仅保护了这一个物种,而且保护了大熊猫栖息地内许许多多的其他物种,这就是一种“伞护效应”。
数十万年前,北至北京周口店,南抵越南、缅甸,都是大熊猫的广阔天地。而在数十万年后,它们退缩到青藏高原东缘一带,守着一片硕果仅存的狭长土地,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约0.3%。这是它们在地球上最后的家园,人们称之为大熊猫栖息地。
这片土地“与世隔绝”但却“热闹非凡”,这里至今仍生存着万余种野生动植物,包括全国39%的鸟类、32%的哺乳动物、26%的两栖动物、20%的爬行动物、17%的高等植物以及4%的鱼类等等。
人类的文明空前繁荣,却使得自然的阵线愈发退却。植被破坏,家园消失,食物稀缺,使得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特别是其中的18个种群,随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幸运的是,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在中国,逐渐开始建立起对大熊猫的保护,相关野生动物保的颁布实施及自然保护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栖息地、研究基地的建立,大熊猫的生存和栖息环境愈发良好,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持续增加。
1963年我国首批大熊猫保护区开始建立,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介绍“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从此,大熊猫成功“降级”,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EN)降为“易危”(VU),成为全球受威胁野生动物濒危物种保护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邓池沟位于宝兴县蜂桶寨乡,景区面积约120km2,这里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是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最重要的核心区,也是四川西部大熊猫生态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拥有蜂桶寨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及外围区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池沟天主教堂、大熊猫宣传教育中心、蜂桶寨自然博物馆等景点。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以及教育旅游基地。这里,山峦含黛,碧水如镜,林涛阵阵,百鸟谐鸣,被誉为“国宝的自然天堂,我们的世外桃源”,也是“顶流女明星”花花的家。
交通:游客可乘坐地铁3号线到达熊猫大道(南大门)或军区总医院站(西大门),再搭乘景区直通车往返;市区可根据不同地区选择公交655或87路到达。看完滚滚,还可以到周边感受下成都的烟火气息,来一场惬意的city walk。东郊记忆、建设路、宽窄巷子、人民公园等都是不错的地方哦!
又名“熊猫乐园”,占地面积760亩,建筑面积约12542㎡,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四大基地之一。园区竹林婆娑,绿树成荫,翠竹葱茏,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加上成片的草坪和蜿蜒步道,步入其中顿觉神清气爽。
处于岷山山脉南段,海拔范围1800~5000m,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为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位于碧峰峡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这里有天府之肺的美称,具备熊猫栖息地和保护绝佳条件。目前碧峰峡基地圈养大熊猫80余只,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最大的基地,成为全球圈养大熊猫最多的地方。
自驾:成都——成雅或成温邛高速雅安——成雅高速(S105)——碧峰峡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约2h)
地处岷山山系腹心地带,是我国现存最大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连接九寨沟、松潘、平武、北川等4个县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节点。这里有川西北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粗大的冷杉、云杉、红杉直指云天,是野生动植物的王国。
成都——成绵高速(G5)或成绵高速复线)——江油——平武县——王朗自然景区(约6.5h)07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牛等2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珙桐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和岷江山系的“绿色明珠”。除了大熊猫和川金丝猴外,在这里还可见到斑羚、黑熊等众多动物与各种各样的鸟类。它们在这里和谐共生,成长繁衍,生生不息。
这里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其中,野生大熊猫74只,在全国排名第9位,是我国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分布区。
地处小相岭山系,是小相岭大熊猫小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和关键走廊带,这里建有我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享有“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的称号。
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第一所自然学校,全国首个大熊猫主题的户外探秘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旨在搭建一个载体,让青少年走进森林、学习自然知识,并参与大熊猫保护公益活动。
南部游线: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成华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都江堰市)→卧龙大熊猫栖息地(汶川县)→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碧峰峡熊猫基地(雅安市)→龙苍沟大熊猫自然教育基地(荥经县)→小相岭大熊猫野外放归基地(石棉县)→成都